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,慢慢放下怀里的油纸包——原来是本翻得卷边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“咱们今天啊,就从这药柜上的字开始学。”
他拿起教鞭,指向写着“紫苏“的标签,“这味药能解表散寒,就像给身子披上一件暖和的斗篷。记住了,草字头下面是"鱼"和"禾"。“
每当梆子声敲响正午,读书声就会准时响起。
安先生知道他们启蒙晚,便会想办法把药材名字和药效编成顺口溜,伙计们一边抓药一边念叨。
念儿年纪小,也最是聪明,不仅能把药名写得工整,还会学着安先生的样子,给新来的伙计讲解。
有天傍晚,云珊正在收拾柜台,看见念儿蹲在药柜前,用木炭在地上默写药材名。“防风、白芷、黄芪...“小姑娘咬着嘴唇,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。
“写得真不错。“云珊蹲下来,轻轻擦掉她鼻尖的灰。
“是先生教得好。“念儿抬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,“他说等我们把这些字都认全了,就能看《汤头歌诀》了。“
“咱们这小医馆,倒成了响应朝廷政令的先锋。教育普及,与大澧总是好事。”冯大夫理了理外袍,打算出去买两个油饼子吃。
云珊望向后堂,那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读书声。
寒风拍打着窗棂,却吹不散屋内飘出的墨香。药柜间,当归与熟地的标签轻轻摇晃,仿佛也在跟着诵读那些带着温度的字句。
云珊裹紧身上的夹袄,站在医馆门口,望着空荡荡的街道,心底泛起一丝凉意。
往日里,这条巷子总是热热闹闹的。卖糖炒栗子的吆喝声、布庄伙计招揽生意的叫嚷声、还有孩童追逐打闹的欢笑声